遇见最美的自己
新生儿科 吴翠兴
“小陈,赶快给予呼吸气囊正压给氧;小李,你负责通知值班医生”。我一边说一边拔打麻醉科电话,准备给患儿气管插管。刚放下电话,却发现值班医生已经在用一指弹功给患儿做心肺复苏,但效果欠佳。忽然,护士长从天而降,右手拿着1:10000的肾上腺素迅速注入患儿体内,刚出生的婴儿立刻起死回生,从床上跳下来,迈着蹒跚的脚步向我们走过来……
“咚咚咚……”值班房的敲门声把我惊醒,原来自己刚才是在做梦。我一打开门,护士就着急的说17床的外婆,那个自称“平易近人”的老太太还在科室门口守着,要求再看看孙子,值班医生和护士都已经跟她解释了很久,她还是不愿意离开,让我也去劝一劝。今天我值二线班,刚躺下没多久就遇到这种情况。我想,新生儿科也许是我们医院除了急诊、ICU、CCU等,抢救频率最高的科室了吧,而且新生儿科室属于“聋哑盲”科室,无法交流,再加上科室的封闭状态,导致家长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不放心,护士在新生儿科上班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不,17床的外婆就是我们嘴里“难缠”家属的典型代表,明明入院的时候已经跟家属交代得很清楚了,每两天探视一次,可是17床的外婆今天已经探视了两次,还不满意,守在科室门口,隔半个小时左右就按一次门铃,询问患儿的情况,令上班的医生护士不胜其烦。
每一个问题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每一个故事都可能被改写的。我一边穿衣服一边想着应该怎么办。打开17床的病历,病情我是了解的,患儿父母的一般资料也有,但没有外婆的资料。于是,我给外婆的女儿,也就是患儿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
挂上电话,打开病房的门,出现在眼前的老太太戴着一副墨镜,穿着黑色的长外套,高冷的外表让人没法跟“平易近人”有一丝丝联系。
“X老师您好!” 我微笑着跟她打招呼,因为从电话中得知患儿的外婆是一名小学退休教师。“我是您孙子的管床护士吴XX,听其他护士说您今天在外面很长时间了,辛苦了,快进来坐坐,我给您倒杯水喝。”“不用,我不累,也不渴。”我说:“X老师,我看宝宝的爸爸妈妈早就回家了,而且您今天也已经探视过宝宝啦,都晚上十点多了怎么还不回去休息呢,现在天气有点冷哦,您有什么不放心的尽管告诉我吧,我今晚值班。”老太太说:“我女儿女婿还小不懂事,我是肯定不放心我孙子啦,你看你们一天到晚都是关着门,孩子只能抱出来看,又不让进去的,都不知道你们在里面干什么。”听她这么一说,我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出在哪里,跟我之前预料的差不多。我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一边点头一边说:“是啊,孩子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呢,没事谁愿意放在一个自己看不着的地方啊!我们里面的宝宝,很多刚入院的时候,家长都有和您一样的顾虑。如果换成我的孩子在里面,我不了解里面的情况,恐怕也是担心得睡不着觉呢。但是宝宝生病没办法啊,生病就得治疗。X老师,新生儿科病房跟成年人科病房不一样,基本都是封闭管理的,主要是为了宝宝的安全着想。另外,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不成熟,限制探视主要是担心家属频繁进出,增加宝宝感染的几率。我看X老师您实在不放心,我可以带您进病房再看看您的孙子,顺便看看我们是怎样照顾您的孙子的。”
于是,我让患儿的外婆穿上隔离衣,像导游带着游客一样把她领进了病房。然后,外婆知道了她的孙子安静的躺在一个保温箱里接受治疗,护士为宝宝调节了最适合他的温度和湿度,护士每两个小时记录一次箱温,每隔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我告诉患儿外婆,保温箱上面放的是心电监护仪,24小时监测宝宝的心率、呼吸、血氧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宝宝的病情变化,护士也会经常巡视宝宝。我还取下保温箱的旁边的登记表,让她看宝宝每次吃奶的时间和量,还有宝宝每天排了多少次大便和小便。期间刚好宝宝又排大便了,外婆就站在旁边,看着我用温水轻柔的给宝宝清洗干净肛周皮肤,再用纸巾吸干水分,并涂上赛肤润保护肛周皮肤。最后,我给患儿的外婆看了我们的奶量表,告诉她里面每个宝宝吃奶的品种,我们每天都对每个宝宝的奶量进行精确计算,做到心中有数,每个宝宝都使用一次性奶瓶,避免交叉感染等等……
送患儿外婆出门口的时候,她又跟我分享了一些宝宝刚出生时的趣事,看她说得一脸陶醉的样子,我也忍不住跟她分享了一些宝宝治疗过程的表现,外婆认真地听着,嘴唇就没有合拢过。最后我说:“你们和宝宝短暂的分离是为了以后更开心的团聚,宝宝虽然还小,不会说话,但我相信宝宝是有心灵感应的,他会配合我们治疗的,我也相信X老师您也会配合我们的,就像家长把孩子交给您接受教育一样,您把孙子放心的交给医生护士吧!”外婆连连点头说:“好的好的。”自从这天之后,她再也没有在非探视时间提出探视的要求,当然,也没有一直守在新生儿科门口了。
2019年2月15日是17床宝宝出院的日子。下午上班,听护士长说我有一封感谢信,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当护士长把感谢信拿给我看的时候,我差点惊掉了下巴,原来是她——17床的外婆写的,这可是当初在医生护士眼里很“难缠”的人呢,真的不可思议。一种从未有过的超然温暖弥漫了我的全身,接着幻化成炫目的色彩,令周围的一切瞬间黯然失色,真的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如此美丽过。
这是我在新生儿科工作十年以来收到的第一封感谢信。当我加班抢救患儿,低血糖差点晕倒的时候;当我奋战3个小时,为危重早产儿成功置入PICC的时候;当我一针见血,为极度肥胖的患儿采集血标本的时候,患儿家属并没有看到。现在,我没有奋不顾身的行动,也没有华丽清新的语句,只有耐心的倾听,真诚的安慰,把我们为患儿做的点点滴滴告诉家属,却收到如此受宠若惊的回应,让我不得不从新审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生涯,是不是应该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再多一些技术以外的东西呢?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那么,在护理里面,是不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心理呢?护理工作是重复、枯燥乏味的,重复的工作性质使得我们变得焦躁缺乏耐心,我们不仅呵护着病患躯体的健康,每天还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家属,更要与他们的心理、精神、心灵打交道。我相信,当我们注重病人及家属的情结、感受、体验,交换立场的时候,在病人、在家属的心目中,我们的“颜值”也是会加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