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力求突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预防保健科 赵飞
换位思考,力求突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预防保健科 赵飞
第一次看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是在亚马逊和当当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我选书一般不会选访谈录,对这本精神病人的访谈手记,开始更是没有在意它。但该书连续几周在某网站的评论上均排行第一,于是,我便抱着怀疑的态度试读了。我用了两天时间一气呵成把书读完,读后发现这确实是一本不错的书。我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作者笔调轻松,视角独特,更重要的是作者耗时4年,凭着无尽的渴望和强烈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深入并直接去接触的坚强毅力让我敬佩,同时该书给我展示了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它虽似科幻小说,但我却能在书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和启迪。
站在同一高度去交流
书中第一个故事是《生命的尽头》。女主角有几年没跟别人说过一句话了,每天不是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蹲在石头或花草前仔细研究,甚或与它们轻声对话。为了和这样的人对话,作者模仿催眠大师的方法,用半个月时间在精神病院和那位女主角做同样的事。终于,他发现了她的“大秘密”,从而为有效沟通铺开了道路。这让我联想到在临床科室工作的温馨场景:日夜相随,不离不弃,不断给予力量与支持。这些场景让我内心充满感动,也让我深思。当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健康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士如何处理好护患关系,在护理工作中适时掌握患者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精神需求等,须做到换位思考,贴近患者,用爱心、恒心感化患者,注重细节,完善流程,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促进身体康复。
技术和服务始终是病人最关注的
第三个故事是《四维虫子》。主人公属于物理天才型疯子。作者为了跟他沟通,尝试了7次,都听不懂他讲的专业理论。于是,作者就去图书馆狂啃量子物理书籍、拜会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听物理讲座,恶补一段时间,再请一个量子物理教授当外援,总算争取到了对话的机会,从而对患者的思路有了新的体察。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的技术和服务始终是病人最关注的。作为儿保门诊的护士每天接诊的都是健康体检的宝宝,家属会有很多问题,因为他们对儿童成长健康方面的知识有一些了解,但不像我们的知识那么系统和专业;正因为他们对问题一知半解,又特别渴求,所以他们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家族有心脏病史,宝宝会不会是心脏病?我们都是近视眼,宝宝会不会眼睛也不好?怀孕时心理落差较大脾气不好,宝宝会不会受影响?孩子晚上睡觉不好,应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既可以成为沟通的纽带,也可能成为障碍。因而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有利于护患沟通。试想,一个一问三不知的护士,你会信任她吗?我们难免会遇到个别刁钻的患者,我们可以主动服务,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感动他们。
有时做思想工作比治疗更重要
第九个故事是《角度问题》。有一句话我很认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须跟别人一样的态度”。 不是所有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大多数人认为错的事情就是错的!如果,将一个DV放在身上随便位置来记录你的一天,等到了晚上再观看,你会看到什么?我们看问题的方式也是如此。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由于大众认知的错误,病人很多时候不是被病魔降服,而是让强大的思想包袱压制住了。这时候,做思想工作就比治疗还要重要。医护人员几乎个个都要成为心理医生,要时刻准确把握病人的思想动态,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病人只有把心里的包袱放下了,治疗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比如几年前有一位40岁澳门厨师,因为脚趾头上有一伤口反复不好,怀疑糖尿病收入院,各项检查结果显示患上了淋巴瘤,需要转入血液科进一步治疗,患者的心理防线一下子彻底崩溃。淋巴瘤就是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为何得这种病。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要这样丢了,他绝望并偷偷跑掉。家人强行拉着他来到血液科,那时的他喘气已经很困难,心包积液已严重到压迫了心脏。医生不解他为何不早到医院来。当了解患者想法时,医生和护士做思想工作后患者答应住院治疗。患者的病情不久终于出现了转机,而我们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努力生存更是高兴。为此,我感到有时候对患者来说思想工作比治疗更重要。
一些人不喜欢这本书,认为故事太假。我却认为,有些夸张或修饰若能让原型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就是真实存在的案例。生命就像一枚硬币,它有两面,如果说正面是我们伟大和坚强的一面,那么反面就是不为人关注、甚至被刻意雪藏的渺小与无助的一面。我们难以对任何人和事都追求那种极限或完美,因为那样你或许会成为精神病人的。但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做好细节,用服务的最高境界感动患者,从而保证医疗质量。我们在用心服务、感动患者的同时,也感动并提升着、突破着我们自已。
(此作品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