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13岁,在一个偏远小城镇上学,“非典”于我的记忆遥远的只剩下板蓝根和醋的味道。2019年,我29岁,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工作,岁末的新冠病毒把很多医务工作者推到了一线。本该是阖家团圆的喜庆日子,一夕之间,热闹喧嚣的街道变得惨淡清冷,普通民众被迫“关”在家里,戴起口罩;医务人员亲吻了家人、孩子、爱人后毅然决然地走向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段特殊时期,一幕幕悲欢离合,牵动着国人的心。我的所见所闻并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但这段经历让我重新正视自己的职业,审视自己的人生。
2020年2月10日,我接到通知让我去支援感染科。此时,我的同事已经在一线奋战了半月有余。我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来到新冠诊疗三区。它是由护理部调派的各科护士组建而成,主要收治阳性确诊病人。每天进舱的工作,除了各种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之外,还要关注病人情绪的波动。有一位30岁的男性患者,入院之后反复跟我倾诉“护士,我很害怕”,在心理科医师介入的同时,我也会及时安慰他,告诉他这个病可防可控,要相信国家,更要相信自己。同时要他跟着视频练习八段锦,保持积极的态度,坚持身体运动。医院食堂也为他提供了热干面和豆皮等武汉特色食物,让远在异乡的他有了家乡的温暖。当他治愈出院的时候,那双眼睛里映照出的开心神情,我才发觉自己工作的意义,瞬间有湿了眼眶的感动。
在这个寒冬里,感动的不止有患者,还有一群可爱的人,关心着一线工作人员。因为长期戴口罩、面屏还有护目镜,几个小时下来,脸上经常会有很深的压痕。因为担心我们“被毁容”,杨朝霞科护士长领导的伤口小组出了一套解压指南,提醒各科室要关注医护人员压疮风险的发生;为了保证前线物资充足,护理部杨小月副主任披星戴月工作,一个多月未曾好好吃饭、安稳睡觉;还有三区的姚冬英护士长,好几次晚上九、十点下班,看到她还在办公室忙。还有来自朋友家人的问候:天冷了担心厚衣服有没有、生活物品缺不缺、护肤用品够不够?会提醒我按时睡觉、好好吃饭,每次看到这些短信,心里都是暖暖的,好似春风拂过,润物无声。
2008年汶川地震,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废墟上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声犹在耳。《眼泪与珍珠》里琦君老人的一句话:经历的越多,感情会愈加丰富,内心体会就会变得深刻。眼因多流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经历了太多离别,才对重逢更加期待。
又是一年春来到,红的花绿的叶,一切都是那么生意盎然。苦难会过去,伤口会结疤,你要相信胜利的那天一定会到来,惊喜会在裂缝中结果。到那时山花烂漫,我们摘下口罩,自由呼吸、放肆奔跑、尽情欢笑,春天再相见!
作者:舒媚,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