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稀了怕营养不够;太稠了又怕堵管……”母亲日渐消瘦的身体让儿女们一筹莫展。李阿姨是一名脑中风老年患者,目前在中大五院神经内科治疗,她中风后吞咽困难,严重影响进食量,住院半个月瘦了5斤。管床医护人员为了避免李阿姨呛咳窒息,为其留置了鼻胃管,儿女们天天想方设法为老母亲制作饮食打磨匀浆膳,但稠一点,稀一点都不行。看着母亲卧病在床日益消瘦,儿女们心里很焦急。
后经神经内科医生邀请临床营养科医生会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进食情况、化验结果之后,为患者量身制定了肠内营养方案。由配制室在无菌条件下,为患者配制肠内营养制剂,按时配送,既保证了患者营养的摄入、食品的卫生安全,又免去了家属每天为患者配食的烦恼与奔波。经营养治疗,患者的营养指标逐步回升,促进了疾病的好转。中大五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韩宗萍介绍说,现代医学主张采取包括医疗、护理和营养三方面密切合作的综合治疗才能获得最好的疗效。许多疾病都需要营养配合治疗,甚至有些疾病主要依靠营养治疗。对于大多患者,营养能够影响疾病的转归,改善代谢、组织修补,促进病情好转,早日痊愈。
肠内营养有效降低感染和并发症
在使用肠内营养制剂期间,营养科医生会定期到病房进行营养查房,发现问题并随时根据病情变化解决问题。据记者了解,中大五院是珠海首家配备有肠内营养配制室的医院,为慢性病患者及特殊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儿童、孕妇、特殊环境作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筛查、营养咨询、营养评定,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或肠内营养制剂的治疗方案和运动处方,半年多来,已为全院住院患者配制肠内营养液3139人次。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的途径有口服和经导管输入两种。其中经导管输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和胃空肠造瘘管。韩宗萍分析说,凡有营养支持指征、胃肠道功能存在并可利用的病人都可接受肠内营养支持。包括吞咽和咀嚼困难;意识障碍或昏迷、无自主进食能力者;头颈部术后患者;高分解代谢,如严重感染、手术、创伤及大面积灼伤病人;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等。
近十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肠道营养的重要意义。因为胃肠道除了消化功能,还有内分泌功能,能分泌几十种激素和多肽分子,以调控消化管的运动、分泌、吸收、血流和细胞营养等,以及免疫功能,主要参与免疫识别、免疫防御、免疫耐受等过程。所以,在维持营养代谢的同时,肠内营养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保护了肠粘膜的免疫功能。就外科而言,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降低病人术后合并感染率,改善器官功能,增强抗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对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病人,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减少并发症。
而对于留置鼻饲管的患者,制作营养结构合理、能量供给充足的匀浆膳,可是一件很考究的技术活儿。有时保证了能量与营养需求,制作出的匀浆膳容量却远远超出了患者可以接受的进食量,顾及了进食量,却保证不了患者疾病状态下能量与营养的需求,还要考虑到食物安全等因素。因此,不建议患者或家属,尤其是病情比较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自行在病房配制匀浆膳。
营养咨询、营养状况评价很重要
从泛义上说,肠内营养属于临床营养的范畴,那么,临床营养还能解决什么问题?韩宗萍指出,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病、肿瘤及糖尿病等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十分迅速。需要接受营养治疗和营养监测的病人很多,不少危重病人在接受临床治疗的同时,接受了营养治疗,从而提高了医疗效果。此外,除了帮助患者准确了解自身的营养代谢情况,营养健康教育也尤为重要。比如指导各种人群(儿童、青少年、孕妇、老年人),通过饮食、运动来维持健康。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日益增多,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不断攀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儿童、青少年体重过轻或肥胖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各位家长的关注;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步入了老龄化,老年人群体庞大,维持这一群体的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临床营养科门诊可以为以上人群提供营养咨询、营养状况评价、饮食指导、参考食谱和运动指导等等。
在临床营养科,记者看到一台可以精确分析人体成分的仪器——人体成份分析仪。体重、肥胖程度、体型、身体基础代谢率、肌肉量、水分、骨量、体表脂肪水平、内脏脂肪水平等都可以通过各项健康指数,了解人体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预测多种常见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韩宗萍解释说,这部仪器主要揭示了人体的组分含量及基础代谢水平,比如有人怎么吃也长不胖,也有人经常抱怨自己喝口水也会长胖,原因何在?体重过低或超重,是体内的哪些成分不合理?为什么有的人走路也没有别人睡觉时消耗的能量多?肥胖,是胖在内脏,还是体表?这些都可以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找到答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更好地给予患者个性化的营养指导方案。
数字
调查显示,在营养不良的住院病人中:感染和非感染性并发症高2至6倍,死亡率高2至4倍;住院费增高75%。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可以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 1至2天,从而提高床位周转率20%左右。美国公立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30%至50%的医院病人存在营养不良。美国外科病人的营养诊治率为40%至50%,肿瘤放化疗为100%,儿科为40%至80%的住院病人得到了营养诊治。
而在我国住院患者每1亿人次中,约40%的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在这些患者中,只有10%进行了营养诊断和治疗。
撰文 本报记者 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