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清晨,阳光明媚,在中大五院的心血管科的病房里,62岁的朱伯悠闲地在床边晒太阳。回想起一周前的头痛欲裂和等着做开颅手术的心情,他至今还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只在大腿上留下了一个几毫米的小伤口。“真的很神奇,一条小细管通到脑袋里就不用开颅了……”
一根细细的导管几乎可以到达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一个以毫米计量的伤口竟是一台大手术在体表留下的所有印记;一双极其灵活的妙手可以在体外操纵导管对患者身体进行查漏补缺、解除隐患;一个个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生命就这样又再享受到温暖的春光……这就是介入医学,继内科学和外科学之后兴起的第三大临床治疗学科,精准、微创、安全、高效、可重复性强。
清淤疏堵 ,“抢救”心血管
在中大五院介入医学中心,每天都安排了十几台手术,大多是心血管和肿瘤患者。朱伯是其中的急症病例。由于患者突发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剧烈头疼和意识障碍。且经过影像检查发现7×10毫米颈内动脉瘤,属中大型宽颈动脉瘤,加上患者年事已高,还有肺癌切除史,体质较弱,对外科开颅手术的耐受力差。在与家属商量后,介入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科主任周斌决定采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
“但这个治疗比较复杂”,周斌解释说,正常情况下,动脉瘤介入术从大腿动脉血管打入弹簧圈将瘤体栓塞住即可。但朱伯的瘤体与一般瘤颈小囊袋大的动脉瘤不同,是宽口径的。常规的填充容易造成填充体被冲入其他血管造成血栓塞。因此还需要支架辅助,才可以像网眼一样堵住经宽口外流的填充体。
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朱伯破裂的动脉瘤被成功堵住。术后不到十分钟就恢复意识。数日内,颅内出血逐渐吸收就可以下床活动。
那么,颅内动脉瘤到底有多危险?周斌分析指出,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占80%。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好发年龄为40岁左右。形成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动脉瘤发生后,常常进一步发展、扩大。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均可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突然发生的。首次出血的死亡风险超过30%,40%的出血患者在三周内发生二次出血,死亡率高达60%以上。因此,一旦发生出血,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介入栓塞术及外科开颅夹闭术是主要的两种治疗手段。介入栓塞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但相对来讲费用及复发率稍高;外科开颅夹闭术具有费用及复发率相对稍低,但手术风险、并发症较高,恢复周期长。现阶段大多患者都首先选择介入栓塞术。
事实上,目前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致残和致死亡病因。记者了解到,中大五院介入医学中心已经广泛开展脑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疾病。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的介入栓塞,颈部及脑血管狭窄闭塞的腔内开通及血管重建,以及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畸形等。对于外周血管病变,则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及静脉血栓,内脏血管狭窄及假性动脉瘤等疾病的介入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以及胸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覆膜支架置入治疗。
直达病灶,“饿死”癌细胞
“介入治疗不仅要引进最尖端的设备,还要引入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让更多学科利用介入治疗造福患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副院长、介入医学中心主任单鸿告诉记者,此次带领临床及科研团队自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落户珠海设立介入医学中心,多项医疗技术和科研项目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心下设血管与肿瘤介入科、神经介入科两个临床科室,及一个介入手术室。诊治范围涵盖实体肿瘤、神经血管性疾病、晚期肝脏疾病、外周血管性疾病等领域,填补了本地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在过去30多年里,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多种手段“根治”部分肿瘤,但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放化疗会产生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以及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血细胞降低等诸多副反应。作为介入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肿瘤综合专科针对肿瘤的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包括载药微球化疗栓塞术、传统碘油化疗栓塞、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靶向治疗、生物治疗及免疫治疗等。这些介入疗法既可单打独斗,也可联合作战。”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高效,痛苦小的诊疗方案。
“对于目前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并因创伤小可以反复进行。”单鸿称,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一些如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 癌、血管瘤、盆腔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如应用介入技术治疗肝癌,以微创手术经皮股动脉穿剌将特制的血管导管插入肝动脉血管后,施行肝脏血管造影并将大剂量、高浓度的抗癌药物选择性地直接注入肿瘤的供血动脉内,再将明胶海绵等选择性地栓塞肝动脉,使肿瘤细胞最终被“饿死”。加以抗癌药物直接高效地对癌细胞的杀灭作用,使疗效显著提高。
此外,在以门脉高压症为中心的肝病综合治疗,肝病的相关细胞学治疗,以及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治疗等方面,介入治疗都充分发挥着独特作用。
本报记者 殷贝
专家简介
单鸿,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任广东省分子影像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介入放射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影像系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影像中心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及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放射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总编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卫计委和广东省20余项重点或面上项目的课题资助。主编出版《临床介入诊疗学》、《现代血管解剖学—介入放射学动脉图谱》、《肝脏移植影像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其牵头学术团队所申报的《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学及介入诊疗技术的系列研究》获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不同性质门脉高压症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系列研究》获2005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