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炎症性肠病(IBD),这种过去被认为是“少见病”的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珠海特区报》: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增高 医生提醒:反复腹痛腹泻便血应及时专科就诊
本报讯 记者蔚宁报道: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原因不明,四处求医无果,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炎症性肠病。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中大五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啸峰博士告诉记者,炎症性肠病以前在中国是少见病,但现在在相对富裕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越来越多。这种病发病年龄小、难确诊、易复发、可致残。
炎症性肠病20年前在欧美引发关注,现在在中国发病率也日渐升高。李啸峰说,当年自己当住院医生时,一年也遇不到一个病例,但这两年自己科里每年都有四五十个病例。最近的一位患者苏先生,才24岁,腹痛腹泻3年,肛周脓肿。在好几家医院治疗过,效果都不明显,直到在中大五院消化内科住院多科室会诊,最终诊断为“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的一种。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李啸峰介绍,对炎症性肠病,现在全球医生都在摸索病因,但没有结论。目前医学界能确定的,就是炎症性肠病与免疫功能有关,是免疫机制对进入体内的某种因素做出过强反应,导致炎症,甚至出现炎症瀑布效应,不仅出现腹痛、慢性腹泻、粘液脓血便、肛周脓肿等典型的肠道表现,还可以有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强制性脊柱炎等多种肠外表现,同时,也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结肠癌变等并发症。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很困难,尤其在基层医院,往往当成普通的慢性肠炎对待。李啸峰说,炎症性肠病常常需要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肛肠外科、营养科、医学影像科、心理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团队协同努力,方可诊断和控制病情。他提醒患者,如果经常出现腹痛、拉肚子、大便有血、肛周脓肿等情况,千万不要大意,请及时到专科就诊。
《珠江晚报》:他反复拉肚子三年 原来是患上了这种新型肠病
本报讯(记者赵思华)近3年来,24岁的苏先生经常出现下腹部隐痛,一天要拉几次大便。排泄物均为水样,有时甚至带血。直至近日,苏先生到中大五院就诊,才得知自己患上了一种新型肠病:炎症性肠病。据了解,这种疾病在欧洲是常见病,但过去很少在中国出现。直至近年来,才在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出现。昨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中大五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啸峰呼吁社会关注这种新疾病。
肠道“过敏”引发了炎症
据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目前,医学界认为炎症性肠病是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受到外界刺激时,肠道免疫系统出现过强的反应,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最终才出现了炎症性肠病。但究竟是什么刺激导致肠道免疫系统出现过激反应,原因还暂未明确。
除了病因未明外,炎症性肠病的另一难题在于难确诊。这一方面是因为炎症性肠病过去在我国为罕见病,许多人并不熟悉此疾病;另一方面也在于该疾病表现与慢性肠炎、肠结核有相似之处,容易被误诊。此外,炎症性肠病的确诊并无“金标准”,必须由多学科联合,通过内镜、CT等多种检查后才可确诊。
李啸峰表示,目前炎症性肠病还无法根治,但如果确诊并对症下药,能让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注意因不明原因的反复腹泻
患者苏先生近3年来反复拉肚子,每天大便少则两三次,多则四五次,而且都是水样大便,有时甚至带血,并且出现肛周脓肿。此前,苏先生在几家医院治疗过,但效果不明显,也没弄清自己患的是什么疾病。直至近日来到中大五院消化内科就诊后,经胃镜、肠镜、小肠CT等多项检查,经多科室会诊后,才确诊为克罗恩病,属于炎症性肠病一种。经对症下药,目前苏先生的腹痛、腹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肛周脓肿现象也没有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