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顺产之后出现张力性尿失禁,每次咳嗽或打喷嚏时都有少量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出,后来越来越严重。”48岁的患者吴某,20年前顺产后出现尿失禁现象,开始并未注意,但后来情况越发严重,快速行走、突然站起或长时间站立都会有尿液流出,并且流出的量逐渐增多。后来,她只能垫着“尿不湿”工作、生活,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多年来,她辗转各地求医,得到的建议多是手术治疗。而中大五院妇科主任王峰则提议她尝试盆底康复治疗。2个月后,尿失禁的症状明显改善。
事实上,产后尿失禁的患病人数并不少。据统计,我国每三个成年女性中就有一个尿失禁患者。很多女性产后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减肥塑形上,忽略了盆底肌训练,导致产后10至20年里出现产道松弛、尿失禁等疾病。对此,王峰指出,产后恢复其实不仅仅局限于产后塑形,其实盆底康复是一个更为重要的产后恢复课题。不少产妇忽视了产后42天的盆底“安检”,殊不知,这个小小的疏漏可能导致女性产后身体问题不断。
女性需要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正确认知
“相信不少女性都有过这样尴尬的经历,咳嗽、打喷嚏之前赶忙夹紧双腿,否则就会有尿液随着咳嗽漏出。尿失禁既是一种难言之隐,又是一种疾病,而且发病率很高。”中大五院妇科主任王峰表示,但一直以来这类病就诊率并不高,患者除了觉得难堪之外,还可能不认为是个病。
“这是错误的认知。”王峰分析说,尿失禁不仅会容易产生会阴部皮疹、外阴阴道炎、尿路感染,还容易因为身体的异味,产生自卑情绪,导致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尿失禁需要及时的治疗。临床上容易发生尿失禁的大多是怀孕晚期的准妈妈、新妈妈和中老年女性。
尿失禁主要是由盆底肌肉松弛造成的。盆底肌肉是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它就像一张吊床,上面托着尿道、膀胱、阴道、子宫及直肠。这一组肌肉及其周围的韧带起着稳定盆腔器官位置、控制排尿及排便的重要功能。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生长,对盆底肌肉压力会慢慢变大,而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得支持盆底结果的韧带变得松弛。经阴顺产时,新生儿在宫缩的压力下,穿过盆底肌娩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盆底肌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尿失禁。而妊娠期及产后缺乏锻炼、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巨大儿、器械助产等因素都会导致盆底肌损伤。
中老年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下降,盆底肌及其韧带松弛,也是尿失禁的高发人群。而这一群体多处于照料孙辈的关键时期而没有时间就诊,另有部分老人不愿意给儿女添麻烦使得她们成为尿失禁影响最大且隐匿性最大的人群。
据了解,中大五院妇科已成立盆底疾病诊治专科,针对包括尿失禁在内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专业治疗意见及方法。引进先进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系统,具有国际认证的Glazer评估及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案,包括盆底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电触发电刺激、模板式Kegel训练、多媒体生物反馈训练等多种治疗模式,有患者针对性的进行诊疗。
产后42天的盆底“安检”不可忽视
王峰建议,无论是顺产和剖腹产的女性产后都需要做盆底功能评估及盆底功能康复治疗。
有统计数据显示,1/3的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盆底松弛,并影响排尿。虽然这时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尿失禁,但这部分人群,到了四五十岁时,发展成为尿失禁病人的比例非常高。而我国已婚已育的女性中,45%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轻者,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轻度不适;重者则罹患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由于对本病缺乏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女性都默默地忍受着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
“其实,产后盆底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盆底肌的能力,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生活质量。”王峰介绍说,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及了对产后42天的妇女进行盆底肌肉评估,以及生物反馈的盆底肌训练和电刺激治疗,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促进了受损的盆底神经及肌肉的功能恢复。
一般而言,产后一年内是盆底肌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越早训练,效果就越好。如果不做任何训练,随着年龄增大,激素水平下降,肌肉变得松弛,症状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已经过了产后的黄金训练时期也不用急,症状不明显的时候都可以逐步锻炼起来促进盆底肌康复。
在治疗中,除了运用电子生物反馈和功能性电刺激唤醒被损伤的盆底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外,加强自身的锻炼也必不可少。比如运动治疗,主要是凯格尔训练(Kegel)。有意识的对耻骨-尾骨(即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群进行自主性的收缩锻炼。反复进行缩紧肛门的动作,每次收缩不少于3s,然后放松,连续做15-30min为一组锻炼,每日进行2-3组,6-8周为一个疗程。还有,膀胱训练,记录每天的饮水和排尿情况,填写膀胱功能训练表,有意识的延迟排尿间隔,最后达到2.5-3小时排尿1次,学会通过抑制尿急而延迟排尿。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轻体重、生活起居规律、避免强体力劳动等。本报记者 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