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手术衣、蓝色手术帽……下午5时许,见到戴英波时,他刚从手术间出来。1个小时后,忙了一整天的他还要继续进行下一台手术。休息间隙被采访占用,晚饭还不知延后到何时。
这样紧张忙碌、三餐不固定的工作节奏,已经陪伴他近三十年。然而,从医的“种子”早在他幼年时就已埋下。戴英波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奶奶是村子的“草药医生”,一路耳濡目染,他也早早明白了救死扶伤的意义。他说,“很希望通过医生这个职业,让更多病人从痛苦中走出来。”
今年刚好50岁的戴英波,在面临职业的许多个十字路口时,他始终坚持做一名与“病人”打交道的医生。他这样评价自己从医之路,“直到现在,这份职业还是让我感觉很幸福,选择从医的那份初心至今仍在。”
义诊途中遇车祸,先救病人再医治自己
在戴英波头部的右侧处,有一条长长的疤痕。一场因“意外车祸”留下的印记,也记录下一段难忘的经历。
那一次,戴英波去外地参加党支部活动,临近中午快到目的地时,党支部负责人接到临近的县级医院紧急求助电话:一位肾结石病人正在手术台上做经皮肾镜手术,因情况复杂,请求专家救急!而戴英波正是该领域的专家,该医院得知情况后立马派车来接。然而,意外发生了!途中他们发生了车祸,而车辆因猛烈撞击已经严重变形。戴英波说,“当时车翻了以后,我很快就感觉右脑袋很疼,右边耳朵在流血水。”
手术台上的病人还在等着救治,没有时间拖延。戴英波和司机从车后窗爬出来后,迅速换车赶到医院,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等待他的病人得到妥善安排后,他自己才开始检查头部的伤势。经检查后发现:头部是颅底骨骨折和脑脊液耳漏,随后他也躺上了手术台。
这件事发生之后就立马在医院里传开了。每当面临别人的称赞时,戴英波总是以平常的口气回应道。“其实我对自己的伤势有基本判断,没有昏迷就不会有大碍。病人的情况比较紧急,所以要先去做他的手术。”谈起这段往事他还坚定地说,“如果再选一次,我还会这么做。”
千里之外奔赴珠海,寻诊之旅圆满而归
戴英波的微信里写着这样一句话,“年过半百,重头再来”。在朋友的鼓励下,今年他从长沙的湘雅三医院来到了珠海的中大五院,依旧从事泌尿外科专业。他说,“职业需要新的挑战,珠海是一个机遇之城。即使更换了城市,我依然喜欢跟‘病人’打交道,喜欢在临床一线。”
今年满50岁的他,来到珠海后仍然保持着高密度的工作安排,每周20多台手术是常态。在这些密集的手术安排中,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来自千里之外的一次“寻诊”。
“8年前,她被诊断出膀胱癌。我给她进行了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用回肠重建了新膀胱。这8年来,她每次随诊的状况都挺好。”戴英波所说的这个患者来自湖南长沙。今年,这位廖姓患者在复查时发现:左输尿管和膀胱的连接处出现了狭窄以至于左肾积水。这意味着廖女士要再次进行手术,才能解决“病症”。
由于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概率高,当地医生建议她切除左肾或者终身保留肾造瘘管(即通过造瘘管将尿液引流出来,并且造瘘管需每个月更换)。对于廖女士而言,既想保留肾脏也想保证生活质量的她,医生提出的两种治疗方案都无法满足她的需求。随后,廖女士立即决定要远赴珠海,寻求戴英波的帮助。她告诉记者,“我非常相信戴医生,我也愿意承担手术的所有风险。”
珍贵的是这份沉甸甸的信任。经过缜密的术前准备,戴英波为廖女士成功“翻修”了膀胱并保住了左肾。“其实这场手术的风险很大。”戴英波告诉记者,因为患者此前多次手术导致有严重的肠粘连,处理不好会引发很多并发症,比如腹腔感染,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他继续说,“但是能够获得患者如此的信任,综合检查结果的判断,我觉得一定要尽力而为。医患之间的‘互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珍贵的,医生要用最好的医术去回馈这份信任。”
对话:
1、南方+:为何会选择从医?
戴英波:在我们那个年代,长辈们都希望子女从医,我也不例外。而且从小我和奶奶一起的,她那时候是村子里的“编外医生”,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很普遍,所以虽然她只是懂一些“土方子”,但是也救助了很多人,帮助过很多人。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做一位医生,帮助那些被疾病缠身的人脱离痛苦,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所以,这么多年来,无论我收入多少、付出多少,我还是觉得这份职业挺好的。
2、南方+:你认为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戴英波:我认为有两点:首先是要有精湛医术并且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够解决患者的痛苦,这对于患者而言就是一位好医生。另一方面,好的医生需要有一颗仁心,要对患者的生命有敬畏,对患者的健康有责任感。
3、南方+:你认为“医师节”对于医生来说有什么意义?
戴英波:我认为这个节日本身对医生来说其实影响并不大,更大影响是社会层面的。设立这个节日,可以让尊师重师的理念得以关注和传播,也可以提高人民对健康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