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度资助项目,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称“中大五院”)获批12项,包括5个面上项目和7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近3年来,该院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发展,聚焦关键、前沿性医学问题,持续行进在医学科技创新“快车道”上。
谋划:牵住“牛鼻子” 走好“先手棋”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还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要求。
8月1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临床医学类综合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拯救濒临灭绝的医生科学家》的观点性文章。文章标题看似戏谑,但其揭示的“临床科学家”越来越少的问题却发人深省。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医生?
生物医学学科发展的落脚点是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鼓励新一代医生投入医学科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出科学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临床科学家,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这是一流大学附属医院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近3年来,为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部门运行机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和人才引育体系,中大五院出台、修订了10余项科学研究相关规章制度,以便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为创新科研团队建设、大科研平台建设提供支撑,从制度上为医院学术科研体系的构建设定了有迹可循的路线。
可以说,中大五院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上的突破,不是源于“小作坊式”的单兵突进,而是基于整体科研体系的建构与布局。
布局:组建医学科学 研究的大平台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科学研究是一流医院建设的重要内涵,国际一流的医院无一例外都是研究型医院。现代医学发展史表明,学科交叉融合与科技创新在历次医学实践变革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育一流临床科学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建设研究型医院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中大五院紧跟国家、省市和中山大学的发展脚步,制定了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五湖四海、不拘一格引人才”,并为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土壤、创造条件,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人才高地,连续4年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数十个世界顶尖学府举办了数十场高层次人才招聘宣讲会。
2016年至今,医院引进了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拔尖人才等80余人,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成功申报22人;聘请兼职教授、科研共同体教授共50余人;拥有“千人计划”专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南粤百杰、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国家级、省级医学人才近30人。同时,启动了人才培养项目的“凤凰计划”,已遴选13名青年骨干,由医院资助费用赴国外知名医疗机构或大学深造。
目前,科研大平台建设效应初显,去年11月,医院分子影像中心成功申报了广东省生物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实现了珠海地区医学领域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目前,该中心科研人才数量达百余人。
为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医院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积极搭建大科研平台,厚植创新潜力,培养科研新增长点。今年7月,经省科协批准,广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中大五院,并聘任了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付小兵院士为荣誉教授,聚焦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创伤修复和再生医学。
转化:围绕临床做科研 科研成果为临床
源于临床问题牵引的多学科诊疗团队是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核心路径。目前,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许多治疗用药严重依赖进口,许多健康问题还得不到妥善解决。《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防控重大疾病,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为此,生物医学领域需要持续地科技创新,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广大人民得到更高质量、更多种类的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服务。
科技创新要对焦临床问题,科研课题从临床上来,必须要到临床上检验。基于此,中大五院坚持以临床疾病为导向推进科研工作,前瞻性布局心脑血管、肿瘤、感染病、器官移植、医学影像5大优势学科群建设,以期在创新团队建设中,产生重大成果,造就一批临床科学家。其中,感染病科和医学影像学科成功入选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近年来,全院科研中标项目、论文发表数量和科技成果产出均呈大幅度增长,整体科研实力迅速提升。
2018年10月,由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实时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食管癌临床诊疗方案研究》正式启动,该项目聚焦“食管鳞癌精准切除,提高生存率”研究。
据悉,食管癌在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约占全球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的50%。然而,国内的食道癌患病特点相较于国外的有所区别。国内患病多为食管鳞癌,具有高浸润性和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特点,术中食管癌病灶难识别、跳跃性转移淋巴结难发现。该项目针对国内食管鳞癌的患病特点,研究食管癌临床精准诊疗方案的制定。它就像外科医生的一个“导航”,可以区分出患病的淋巴结,从而进行精准切除,减少对病人的创伤。
本次该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批者之一李坚,是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自2002年至今一直在中大五院工作。其项目《基于术中HCC和TAFs双靶向成像的精准肝切除手术方法研究》源于肝癌手术中缺乏精准定位病灶及切缘这一临床难题,旨在改变目前肝癌手术的传统模式。其团队关于荧光显影导航技术的应用研究,在世界分子影像大会、中华医学会肝脏外科年会均作过专题报告。该项目进一步将肝癌及肝脏微环境进行精准多光谱显影,为利用手术根治肝癌探索新理论和新方法。李坚长期从事肝胆外科及肝移植医教研工作,对肝癌、胆管癌、门静脉高压症及胰腺癌的手术及综合治疗有丰富经验,对肝内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有深厚造诣;是珠海在器官捐献供体维护评估及肝移植手术方面的开拓者,也是医院肝移植团队的负责人。
严志祥是中大五院引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新方法开发以及在疾病诊断和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促进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本次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基于代谢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解析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代谢变化及机制》。该项目对溃疡性结肠炎状态下肠道菌群代谢变化及其机制展开系统性研究,旨在为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失调介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机制和相应的菌群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近3年来,医院各级科研课题立项近3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30项,位列全国综合性医院100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医学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今后,中大五院将继续按照国家、省市和中山大学部署要求,以建设国家级区域医学中心为目标,以解决基础、临床科学问题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导向,构建协同开放的临床医学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大科研平台建设,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加开拓的思维,继续行进在医学科技创新“快车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