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希望,仁爱——读《心术》有感
神经外科 林燕娜
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 ——六六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大二的时候,不过在此之前我已经看过了根据这本小说翻拍出来的的电视剧,觉得很真实,没有一点浮夸。它既不回避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也不回避部分医生“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同时更是展现了每一位医生的初衷都想成为一名好医生。那时候读这本书,是带着好奇心去了解真正的临床工作环境和工作形态是怎样的,而如今再次翻阅这本书,心中的感触就更多了。也许,在外行人看来这无非是一本揭露当下医患关系的书,但对于我们本职业的人来说,就像找到了知己,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这本小说以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的脑外科医生郑艾平的第一人称视角切入,讲述了三个医学博士的故事。“我”即郑艾平,一个对医生这行业充满了理想和抱负,可现实本身就是很残酷的,更何况医生本来就是一个很奇怪的职业。看病,但凡有条件,人们一定会挑这行业最顶尖的医生,所以一个当了四年主治医师的“我”都没机会看门诊。二师兄霍思邈,一个出身医生世家,名医之后的年轻教授,在面对重症患者赖月金的死去,更是充满了自责,无奈自己不是人们心中的“神”。大师兄,主任医师刘曦,热爱工作,关心病人,很讨患者的喜欢,但自己六岁的女儿南南却因为肾衰竭每天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他无法找到合适的肾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女儿病情一天天恶化。医生救不了自己的女儿,这也许是人世间最大的嘲讽吧?故事就围绕着这三位关键人物,在神经外科里再现现实生活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这其中有医疗纠纷,有医闹,有和病人成为朋友的,也有同事之情,爱情,友情……这是现实医疗圈子的缩影。
小说中,神经外科主任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人当了几年学生就不愿意做了,我恭喜他们,他们还来得及转行。有一些人当了几年医生不愿意干了,我祝福他们,不干医生,干医药代表也很好,收入比医生高得多。但我更珍惜我们留下的这个团队,珍惜你们。有些人天资可能比你们好,可他们没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们差了那一点点东西。一个优秀的医生,是有着信念的人,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才会在我们这行经历各种打击磨难而无怨无悔。”我有无数次问过自己当一名护士的价值在哪里,尽管没有太多无私的救死扶伤的崇高信念,但四年的在校学习,一年的临床工作,我渐渐明白一名护士的价值在于守护每一个病人的健康和康复。干一行精一行,我的信念是想踏踏实实的成为一名好护士。也许坚持未必有结果的,坚持信念,坚持自己的道路,得偿所愿之前可能会面对各种来自外部的诱惑、自我的怀疑、但在坚持的路上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FAITH(信)”。
已经在临床工作快一年的我,同样在神经外科工作的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更是深有体会。也许没有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家属强硬要求我们把救命符贴在病人床头上,但每每早晨在进行晨间护理时,总能发现病人床下压着寺庙求来的“符”。这一刻,我心里总会酸酸的,我想人只有在最无奈最绝望的时候才会寄托神佛,希望能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看到这些,我不会试图去告诉病人家属这些做法是无用的,我们依旧默默地整理着床单位。因为这“符”也许是他们一家子最后的精神支柱,我们谁都不愿意去破坏。这就是“HOPE(望)”。
“医生和法官和警察一样,从穿上制服那天起,你就不代表你自己,你是拯救的化身。你不能以自己的好恶选择病人,你不能以个人的得失衡量生命。”这段话让我感同身受,最近一段时间,科里来了一位艾滋病病人,同时更是一位吸毒者,犯罪嫌疑犯,丙肝携带者,尽管他有太多太多不值得被救的理由,嘴里念叨着不管他。就像如果有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再怎么无理取闹,可当你穿上了这一身白大褂的时候,当他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你依旧会第一时间的,拼尽全力实施心肺复苏的去抢救,不会放弃任何一条生命。这就是医务工作者,没有太多的理由。这就是“LOVE(爱)”。
医院,正是用“FAITH(信),HOPE(望),LOVE(爱)”对生命做出最好的诠释。
《心术》里有这样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你能够看好病人疾病。这只能说明你是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技工,和修鞋匠。卖馒头发糕的师傅没有任何区别。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你不仅看好病人的病,你还有悲天怜悯之心,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第三重,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其实,不单单是对于医生有这三种境界,而是对于整个医疗系统里的工作人员来说,这都应该作为一种追求。对于护士的我,目前仅仅停留在第一重,护理好我所管的病人,而正在朝着第二重境界努力着,但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第三重,走进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精神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