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风湿免疫科 吴培玉
这段时间,“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这句话反复在脑海里出现,反复出现,迫使我提起笔来,将心中的感受理顺,还自己一个说法。是啊,生与死,这么沉重的话题,我不敢轻易去触碰。可是,看完这样一本书,心里波涛汹涌,再怎么假装若无其事,也是压不住的。
保罗.卡拉尼什,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在35岁,人生即将攀上巅峰时被诊断出第四期肺癌,两年后,告别妻子和八个月大的女儿,离开人世。这是一本没有完成的著作,作者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用尽余生之力写下这些文字,留给我们,留给这个世界无尽的思索和深远的意义。关于医疗,关于生存,关于死亡,他似乎洞悉了一切,可以无憾离开,正如他喜欢的诗词里描述的一样: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是的,他虽死犹生,捧读此书,像保罗就坐在你对面,与你来一场心灵的对话,让我们见证了勇气真正的模样,生命终极的意义。
保罗的前半生,活得淋漓尽致。童年快乐无忧,少年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青年上了斯坦福,学习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因为对生命意义的执著探索,认为只有医生才是真正理解“生理与精神并存的人”转而弃文投医(他的勇气真让人佩服!),并最终成为最好医院里最出色的神经外科医生。在他的从医生涯中,他承受住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沉重的责任和压力,训练自己在情感、科学和精神难题最茂密的荆棘丛中找到出口,与死神面对面坚定地对视,拯救生命或者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疾病或死亡,他几乎做到了他自己理想中医生的模样。
一切都很完美,他热爱并享受着这个与生命打交道的工作,有着志同道合的爱人,马上拥有自己的实验室独挡一面。然后,上帝之手按下了一个暂停按钮:剧烈的背痛被确诊为“晚期肺癌”。无法想象,当保罗和妻子在电脑上看到自己的CT片时,片上布满大小不一的肿瘤,感觉是怎样的绝望!36岁,得肺癌的机率只有0.0012%,而晚期肺癌两年死亡率高达80%!保罗说:肺癌确诊了,我精心计划和辛苦创造的未来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在工作中那么熟悉的死神,现在亲自来做私人拜访了。突然间,我就面对着我那些病人曾经面对过的,有关“存在”的窘境了,是继续旧生活呢,还是创造新生活?我居然不知所措。保罗的笔调平淡从容甚至略带幽默,却在我心里投下一颗又一颗的惊雷,每看一次,那些挣扎无奈坦诚真实的文字都让我的心绞成一团。作为一个跟血液肿瘤病人打了十几年交道的护士,我居然在今天,才明白病人在得知自己得了肿瘤时如此挣扎的感受!每次病人确诊,我们内心都无比同情,继而安慰病人,鼓励其采取积极方法治疗,迫切地关注能否帮助他将疾病控制甚至治好,却从未去想过他对以后的生活存在怎样的迷惘,他们要如何“存在”?只是为治病而存在吗?还是可以继续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又不是马上就死,也不知道是一年、三年还是十年?计划变得没有意义,生活该如何进行下去?这也许比“癌症”本身更让人无助了。而我,居然从未在这方面去深思过,帮助过那些挣扎在生存窘境里的我们的病人们。这一刻,觉得自己做得实在太不够,作为医护的我们,应该学习更多地关注病人本身而不仅仅是病人的疾病。
于是,生命的意义到了这里终于揭晓了。保罗借着他的主治医师的口说出来这一句话:“你必须弄明白,自己最看重什么?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不管生病与否。”他选择了回归工作,在自己最后有限的生命里继续拯救别人的生命,继续探索着生命的终极价值。他说,我无法前行,但仍继续前行,直到死亡来临。医学和文学,是保罗一生的追求,无论是疾病稳定后强忍疼痛继续工作,还是生命最后几个月投身文学创作中,都是他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
在医院里,医生护士是最靠近死亡的一群人,但是,病人的生死和自己的生死,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感同身受其实是难以做到的。但是,保罗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面对死亡是怎样一种心理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得出这样的顿悟: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和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但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像保罗的主治医生那样,给病人足够的安全感,与病人一起,治疗他的疾病,安慰他的心灵,鼓励他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让他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看保罗的书,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你以为时间还长,死亡离你远得可以忽略不计,可事实是,死一直伴随着生。还记得几年前逝世的女博士余娟,32岁发现乳癌,两年后就离开人世,她写的《此生未完成》一书也让我几度泪目。生活,很多时候是茫然的,追逐名利,透支健康,忽略爱与被爱,看不清目标。写到这里,掩卷自问,对于我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工作,是我喜爱并愿意为其付出的吗?我的生活,是疲于应对还是积极追求?什么样的事情,是我最想做的呢?幸而,护士这样一个工作,跟自己的生命追求还是一致的。多年以前,因为父母身体多病希望学医能为家人排忧解难,而当真正从事这个工作后,发现了自己原来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就像保罗说的“当我看到我的病人从昏迷不醒中醒来时,我突然陷入一阵愉悦的眩晕”,是的,帮助病人康复就是这么奇妙的感觉。我喜欢并追求这种精神上的成就感,工作让生命变得有意义。而生活里,不可否认,总有些事情疲于应对,有时会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好在,我喜欢文学,书籍让我的心灵丰富多彩,常常可以从庸俗的生活里脱离出来,与像保罗这样高尚的人对话,真的无比畅快。看清自己最在意的事情,才发现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许多的困扰,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想说,不管你是否对医学感兴趣,这本书都不应该错过。作为医生,保罗对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对病患生命价值极度尊重的态度值得每一个从医者学习;作为绝症病人,他所表现出来的真诚面对死亡,追求生命最重要意义的刚毅和勇气值得每一个活着的人敬佩。这就是我看到的保罗,躯体已死,精神还在。他最爱的那首诗,如今,被我抄在日记本扉页: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福尔克.格莱维尔(布鲁克伯爵)《卡伊利卡》
(此作品荣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