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食道癌精准治疗减少病人创伤!这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在珠海启动
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对病人的损伤,是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目标。10月26日,由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实时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食管癌临床诊疗方案研究》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将针对食管鳞癌的患病特点,开发针对食管鳞癌的分子探针和高灵敏的成像仪器,以实现食管鳞癌精准切除,提高生存率。据悉,此项研究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当前,食管癌在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约占全球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的50%。然而,国内的食道癌患病特点相较于国外的有所区别。项目组成员、中大五院胸心外科主任曹庆东介绍,“国内患病多为食管鳞癌,具有高浸润性和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特点,术中食管癌病灶难识别、跳跃性转移淋巴结难发现。”
因此,此项科研项目将针对国内食管鳞癌的患病特点,实现食管癌临床精准诊疗方案的制定。“它就像外科医生的一个‘导航’,可以区分出患病的淋巴结,从而进行精准切除,减少对病人的创伤。”曹庆东说。
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交流日益密切。曹庆东表示,“这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启动,一方面展示了中山大学在科研项目和临床技术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将为珠江西岸医疗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启动仪式当天,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广东省卫健委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黄毓文,珠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慧珍,中大五院院长单鸿、党委书记林伟庭等参加了启动会。此外,参加启动会的还有珠海市有关部门领导,中山大学科研院领导,特邀专家,项目组成员和中大五院院领导、职工代表等200余人。(南方日报记者 黄鹤林)
《南方都市报》:中大五院牵头一重磅国家级科技项目启动 精准医疗瞄准食管癌
南都讯 记者李洁琼 10月26日,珠海创新驱动又添新动力,由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实时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食管癌临床诊疗方案研究》正式启动。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广东省卫健委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黄毓文,珠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慧珍,中大五院院长单鸿、党委书记林伟庭等参加了启动会。
据介绍,该项目旨在开发针对食管鳞癌的分子探针和高灵敏的成像仪器,用于食管癌术中导航,以实现食管鳞癌精准切除,提高生存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食管癌在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约占全球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的50%;不同于欧美以食管腺癌为主,中国食管癌90%为食管鳞癌,是必须自主攻克的重大疾病。食管癌具有高浸润性和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特点,5年生存率仅为20%,主要原因是术中食管癌微浸润灶难识别、跳跃性转移淋巴结难发现。因此,有必要研发新手段,以精准识别食管癌微浸润灶和高灵敏度在体示踪跳跃性转移淋巴结,实现食管癌临床精准诊疗方案的制定。
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的出现,为应对上述问题并取得临床突破带来了新机遇。微观分子影像技术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有助于微浸润灶的准确识别;基于高特异靶向探针的宏观分子影像技术具有较高灵敏度,有助于跳跃性转移淋巴结的在体示踪。横跨微观-宏观-可视化的多尺度分子影像技术,有望突破成像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达到更清晰更精准的成像效果,辅助医生准确识别微浸润灶和发现转移淋巴结,实现临床精准诊疗。
近年来,中大五院管理求效、理念先行,积极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号召,对标广东省“登峰计划”建设要求和中山大学“三个面向”发展战略,以打造医教研高度融合医院为发展目标,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深入推进,科研创新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正逐步形成了五院特色的科研体系,在科研平台搭建、科研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获批、科研成果产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除了科技部“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之外,前不久,中大五院还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个面上项目、2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
近3年来,中大五院各级科研课题立项245项,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科研资助经费总额约为3.29亿元。
医院以人才建设为基石,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依托中山大学丰富的资源,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医疗团队。2016年以来,医院引进各类人才70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1人。
参加启动会的还有珠海市有关部门领导,中山大学科研院领导,特邀专家,项目组成员和中大五院院领导、职工代表等200余人。
《羊城晚报》:食道癌精准治疗减少病人创伤!这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在珠海启动
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对病人的损伤,是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目标。10月26日,由珠海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实时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食管癌临床诊疗方案研究》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将针对食管鳞癌的患病特点,开发针对食管鳞癌的分子探针和高灵敏的成像仪器,以实现食管鳞癌精准切除,提高生存率。据悉,此项研究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当前,食管癌在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约占全球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的50%。然而,国内的食道癌患病特点相较于国外的有所区别。珠海中大五院胸心外科主任曹庆东介绍,“国内患病多为食管鳞癌,具有高浸润性和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特点,术中食管癌病灶难识别、跳跃性转移淋巴结难发现。”
因此,此项科研项目将针对国内食管鳞癌的患病特点,实现食管癌临床精准诊疗方案的制定。“它就像外科医生的一个‘导航’,可以区分出患病的淋巴结,从而进行精准切除,减少对病人的创伤。”曹庆东说。
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交流日益密切。曹庆东表示,“这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启动,一方面展示了中山大学在科研项目和临床技术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将为珠江西岸医疗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启动仪式当天,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广东省卫健委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黄毓文,珠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慧珍,中大五院院长单鸿、党委书记林伟庭等参加了启动会。此外,参加启动会的还有珠海市有关部门领导,中山大学科研院领导,特邀专家,项目组成员和中大五院院领导、职工代表等200余人。(羊城晚报记者 黄珏)
《信息时报》:珠海一重磅国家级科技项目启动 精准医疗瞄准食管癌
10月26日,由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实时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食管癌临床诊疗方案研究》正式启动,为珠海创新驱动再添新动力。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广东省卫健委科技教育处副处长黄毓文,珠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慧珍,中大五院院长单鸿、党委书记林伟庭等参加了启动会。
据悉,该项目旨在开发针对食管鳞癌的分子探针和高灵敏的成像仪器,用于食管癌术中导航,以实现食管鳞癌精准切除,提高生存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食管癌在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约占全球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的50%;不同于欧美以食管腺癌为主,中国食管癌90%为食管鳞癌,是必须自主攻克的重大疾病。食管癌具有高浸润性和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特点,5年生存率仅为20%,主要原因是术中食管癌微浸润灶难识别、跳跃性转移淋巴结难发现。因此,有必要研发新手段,以精准识别食管癌微浸润灶和高灵敏度在体示踪跳跃性转移淋巴结,实现食管癌临床精准诊疗方案的制定。
据介绍,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的出现,为应对上述问题并取得临床突破带来了新机遇。微观分子影像技术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有助于微浸润灶的准确识别;基于高特异靶向探针的宏观分子影像技术具有较高灵敏度,有助于跳跃性转移淋巴结的在体示踪。横跨微观-宏观-可视化的多尺度分子影像技术,有望突破成像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达到更清晰更精准的成像效果,辅助医生准确识别微浸润灶和发现转移淋巴结,实现临床精准诊疗。
近年来,中大五院以打造医教研高度融合医院为发展目标,以临床疾病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深入推进,科研创新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正逐步形成了五院特色的科研体系,在科研平台搭建、科研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获批、科研成果产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除了科技部“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之外,前不久,中大五院还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个面上项目、2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
近3年来,中大五院各级科研课题立项245项,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科研资助经费总额约为3.29亿元。2016年以来,该院引进和培育高水平医疗团队,引进各类人才70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1人。
参加启动会的还有珠海市有关部门领导,中山大学科研院领导,特邀专家,项目组成员和中大五院院领导、职工代表等200余人。(信息时报记者 陈卫芬)
《贝壳资讯》:国家级科技项目在珠海启动 精准医疗瞄准食管癌
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疾病,通过精准治疗,减少病人的创伤。26日,由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珠海启动,该项目主要针对食管癌的患病特点进行研究,以实现食管鳞癌精准切除。
当前,食管癌在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约占全球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的50%。然而,国内的食管癌患病特点相较于国外的有所区别。
中大五院大外科主任曹庆东介绍,“国内患病多为食管鳞癌,具有高浸润性和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特点,术中食管癌病灶难识别、跳跃性转移淋巴结难发现。”
因此,此项科研项目将针对国内食管鳞癌的患病特点,实现食管癌临床精准诊疗方案的制定。“它就像外科医生的一个‘导航’,可以区分出患病的淋巴结,从而进行精准切除,减少对病人的创伤。”
项目负责人表示,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珠海启动,一方面展示了中山大学在科研项目和临床技术的实力;另一方面,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粤港澳三地交流日益密切。该项目也将为珠江西岸医疗水平的提升带来帮助,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启动仪式当天,国家卫健委、中山大学以及广东省卫健委等相关领导及专家共200余人参加。珠海台记者邓婉莹报道。
《珠江晚报》:精准医疗瞄准食管癌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中大五院启动
本报讯(记者刘联)日前,由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实时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的食管癌临床诊疗方案研究”正式启动。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涛,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以及广东省卫健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参加了启动会。
据介绍,该项目旨在开发针对食管鳞癌的分子探针和高灵敏的成像仪器,用于食管癌术中导航,以实现食管鳞癌精准切除,提高生存率。单鸿告诉记者,横跨微观-宏观-可视化的多尺度分子影像技术,有望突破成像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达到更清晰更精准的成像效果,辅助医生准确识别微浸润灶和发现转移淋巴结,实现临床精准诊疗。
据记者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食管癌在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约占全球每年新增食管癌患者的50%;不同于欧美以食管腺癌为主,中国食管癌90%为食管鳞癌,是必须自主攻克的重大疾病。食管癌具有高浸润性和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特点,5年生存率仅为20%,主要原因是术中食管癌微浸润灶难识别、跳跃性转移淋巴结难发现。因此,研发新手段,可以实现食管癌临床精准诊疗。
除了这次科技部“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之外,日前,中大五院还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个项目、2个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7个项目。近3年来,该院各级科研课题立项245项,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科研资助经费总额约为3.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