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关爱不止
产科 李依云
生与死作为生命的两端,有时候像交汇的两根线,生命是向死而生的。近来细读毕淑敏的中篇小说《生生不已》,讲的就是一位母亲“以死换生”的故事,看完后内心竟有种隐忍的悲切。
毕淑敏身为女性兼医务人员,目睹了太多女性的悲欢离合,她了解女性,更了解医疗,她以医者的视角作家的笔法冷静娴熟的把现实以故事的形式剥脱出来,笔下的故事既真实又残酷,既细腻又精准,一寸寸的撕开生活这层温馨的面纱。
小说中女工乔先竹是是一位平凡的主妇,她的言行举止与一般市井妇人并无二般,充满着十足的烟火气息。女儿小甜是她和丈夫唯一的女儿,也是她生活的重心和生命的色彩。一个偶然的机会,夫妻二人得知小甜患上脑肿瘤,让本就勉力生存的家庭遭受到重创,但是出于爱的本能,乔先竹始终没有放弃女儿,并竭尽所能的的去照顾、安抚病痛的孩子,并希望能够代替孩子去承受病痛。但病魔并未放过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最终小甜因医治无效死去。乔先竹悲痛欲绝,几欲逼疯,在袁大夫的帮助下,重新哺育了一个新生命后才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可就在新生命出生时,乔先竹发生羊水栓塞,由于来不及就医在家中生产,她的血液随着新生命的降生喷涌流尽,伴随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乔先竹也如在风雨中飘摇的油灯,一点点的熄灭殆尽。小说的最后徒留乔先竹的丈夫一人抱着新生的婴儿,独自面对丧妻丧女的剧痛,我几乎能预见这个男人将来的惨淡。
整部小说高潮几乎都在最后的那场分娩中,毕淑敏身为一个医者一个女性,几乎把分娩用文字切实的还原了。我看到了一场生命的接力,母亲在最后一刻抱着再见另一个“女儿”的期望用尽全力把生命给了婴儿,使新的生命鲜活的来到世界。生死的交替间,一种巨大的悲怆萦绕在我心头。身为母亲的乔先竹就该为了新生的婴儿放弃自己的生命吗?为何从古至今许多著作都在歌颂母亲的慈爱与伟大的奉献精神,这是否是一个错误的诱导?这场鲜活的生死轮回无疑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诘,并引发阅读者沉重的思考。
而我身为一个产科工作者,更是极大的不认同这种奉献精神。每个生命都是独立并有意义的,我们固然热爱新生命,但更应该爱自己。母亲与孩子拥有两种不同的人生,母亲在为人母前,还是女儿也是妻子,又或者在工作和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岗位,这些都需要母亲。并且,如果割断母子这层联系,他们二者并无任何关系。母亲有权利也有义务让自己的人生幸福快乐,也应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并在各个身份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孩子虽然是母亲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在产科工作快两年,我见证过太多新生命的诞生,但是许多家属总是不由自主的把更多的关注度给了孩子,从而忽略了母亲。他们不知道,一位女性,从开始怀孕直至分娩需要经历多大的困难与折磨。她们怀孕后便开始与这个孩子共生,孩子依附在母亲的子宫里,从一个受精卵到胚牙到胎儿,最后再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是一个漫长并艰难的过程,这期中只有母亲与其共同承受。而婴儿呱呱坠地那一瞬,母亲正承受着十级以上的疼痛,这相当于断裂十二根肋骨。而新生的婴儿也无法感知,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息息相关,并用自己刺骨的疼痛生育了它。
与此同时,我们身为见证这个过程的医务人员,在无法改变家属的主观意愿时,应该给予产妇更多的关爱与呵护。其中包括语言的关怀,动作的轻柔,甚至可以是心灵的抚慰。因为现今真的太多缺少关爱的产妇走向产后抑郁之路,这条路虽然我们无法彻底阻断,但是在院期间,我们可以在每天周而复始的忙碌间隙,多看多听,用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当她们的情绪开始改变时,我们就该采取措施,施予人文关怀,并尽绵薄之力劝说家属给予更多的关爱与理解。
孕育的本质,是生命的延续,是灵魂的轮回。其中书中最令人动容就是描写小甜脑肿瘤末期抽搐的场景了。“小小身体像一柄射雕的弯弓,反弹在惨白如雪的病床上。无数的汗水从这怪诞的人体虹桥上,滴滴嗒嗒溅落,犹如春暖花开时积雪的屋檐。”生命是如此赢弱,对于身为医护人员的我们,每个躺在病床上的灵魂都值得拯救。而我身为一个产科护士在迎接并守护新生命的同时,也要关爱孕育者——母亲。
(此作品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