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院士专家云集第三届珠海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
10月26日至2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省生物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携手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共同举办第三届珠海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会议主题为“转化影像学”(Translational Imaging),展现国际诊疗影像技术领域的最前沿科研成果。作为分子影像学界影响深远的国际会议,珠海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已经成为中外专家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闪亮的学术名片。
院士专家共享学术盛宴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教授,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欧洲癌症科学院院士Kevin Brindle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汪立宏教授,海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骆清铭教授,《自然-生物医学工程》Josep PamiesCorominas编辑、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和来自剑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哈佛医学院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权威学者,共享学术盛宴。
据悉,《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是一本在线发表月刊,于2017年1月创刊,是自然集团旗下最年轻的子刊之一,刊登原创性研究和评论,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面向在实验室从事研究,以了解或抗击各种疾病的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和工程师。该刊横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涵盖材料、治疗方法和器材等领域,旨在理解、诊断或改善各种临床和卫生背景下的人类健康问题,该杂志2018年影响因子高达17.135。
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的桥梁,转化医学最关键的载体
据介绍,分子影像学是对人或其他活体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可视化、特征化和测量的科学,是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学科。分子影像技术是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的桥梁,是实现转化医学的重要载体,对各类疾病尤其是肿瘤等重大复杂疾病的防治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比如,转化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的结合在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精准手术切除上的应用为例,其通过对肿瘤先行特异性荧光标记,利用专业的光学显像仪器对瘤体放大,不仅可以引导精准手术切除,还可在术中发现亚毫米级的肿瘤组织。常见的近红外荧光材料有两种,一种为有机荧光小分子,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另一种为荧光量子点,是一种荧光半导体纳米材料。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是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蛋白质结合的ICG可被波长范围在750~810nm的外来光所激发,发射波长840nm左右的近红外光,可被摄像系统捕捉到荧光,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在正常细胞组织中,ICG可迅速被摄取,并在激发光的照射下显示荧光。当存在肿瘤或硬化结节时,ICG会靶向滞留在病变组织中,出现延迟消退现象,从而可与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开来,现出原形。
今年6月,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带领的分子影像团队和胸外科手术团队联合攻关,采用近红外荧光显影系统实现食管癌病灶精准定位,成功开展了数例“精准导航下单孔充气式纵隔镜同步腹腔镜食管根治手术”。据公开文献搜索,中大五院针对食管癌手术的这一技术攻关,将“近红外荧光显影系统和单孔充气式纵隔镜同步腹腔镜食管癌手术”结合,精准显示食管癌引流区域淋巴结和胸导管的方法,为全国首例。
变革医学实践模式,把疾病“看”得更清楚
大会主席、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表示,作为当今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方向,分子影像学的优势在于能动态客观地定量描述启动疾病发生的分子作用、促进疾病发展的基因表达、反映疾病预后的蛋白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动态反映、设计研发新药的靶点定位与机制研究等,这直接影响与变革了现代和未来的医学实践模式。
分子影像学通过特异性显像剂、显像技术方法,探查疾病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能在机体解剖结构改变前检出疾病的异常,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评价药物的疗效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分子影像技术还可评价药物对肿瘤代谢、增殖、血管发生和凋亡的影响。这是小动物PET/CT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热点之一。药物开发过程中的体内抗肿瘤试验,通常需要用到动物肿瘤移植模型。小动物PET/CT是评估肿瘤模型是否已建立成功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模型应用中,通常要根据肿瘤细胞的特点,选择新的分子靶点建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或合成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是建立在肿瘤模型的基础上来观察的,小动物PET/CT为疗效评价和肿瘤监测提供了有效观察方法。
此外,分子影像对于心血管疾病疗效预测、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等也非常有效。比如,帕金森病进展时间较长,早期症状隐秘,诊断困难,CT、MRI检查常无特征性改变。分子影像结合临床运动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综合指标的分析,可以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路径,极大提高了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
《羊城派》:院士专家云集珠海 纵论医学科技创新成果
10月26-2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省生物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携手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共同举办第三届珠海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会议主题为“转化影像学”(Translational Imaging),展现国际诊疗影像技术领域的最前沿科研成果。作为分子影像学界影响深远的国际会议,珠海国际分子影像研讨会已经成为中外专家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闪亮的学术名片。
据悉,《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是一本在线发表月刊,于2017年1月创刊,是自然集团旗下最年轻的子刊之一,刊登原创性研究和评论,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面向在实验室从事研究,以了解或抗击各种疾病的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和工程师。该刊横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涵盖材料、治疗方法和器材等领域,旨在理解、诊断或改善各种临床和卫生背景下的人类健康问题,该杂志2018年影响因子高达17.135。
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的桥梁
分子影像学是对人或其他活体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可视化、特征化和测量的科学,是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学科。分子影像技术是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的桥梁,是实现转化医学的重要载体,对各类疾病尤其是肿瘤等重大复杂疾病的防治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6月,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带领的分子影像团队和胸外科手术团队联合攻关,采用近红外荧光显影系统实现食管癌病灶精准定位,成功开展了数例“精准导航下单孔充气式纵隔镜同步腹腔镜食管根治手术”。据公开文献搜索,中大五院针对食管癌手术的这一技术攻关,将“近红外荧光显影系统和单孔充气式纵隔镜同步腹腔镜食管癌手术”结合,精准显示食管癌引流区域淋巴结和胸导管的方法,为全国首例。
把疾病“看”得更清楚
大会主席、中大五院院长单鸿教授表示,作为当今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方向,分子影像学的优势在于能动态客观地定量描述启动疾病发生的分子作用、促进疾病发展的基因表达、反映疾病预后的蛋白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动态反映、设计研发新药的靶点定位与机制研究等,这直接影响与变革了现代和未来的医学实践模式。
分子影像学通过特异性显像剂、显像技术方法,探查疾病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能在机体解剖结构改变前检出疾病的异常,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评价药物的疗效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分子影像技术还可评价药物对肿瘤代谢、增殖、血管发生和凋亡的影响。这是小动物PET/CT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热点之一。药物开发过程中的体内抗肿瘤试验,通常需要用到动物肿瘤移植模型。小动物PET/CT是评估肿瘤模型是否已建立成功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在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模型应用中,通常要根据肿瘤细胞的特点,选择新的分子靶点建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或合成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是建立在肿瘤模型的基础上来观察的,小动物PET/CT为疗效评价和肿瘤监测提供了有效观察方法。
此外,分子影像对于心血管疾病疗效预测、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等也非常有效。比如,帕金森病进展时间较长,早期症状隐秘,诊断困难,CT、MRI检查常无特征性改变。分子影像结合临床运动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综合指标的分析,可以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路径,极大提高了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帮助医生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
《澳门导报》:院士專家雲集珠海,縱論醫學科技創新
10月26-27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省生物醫學影像重點實驗室攜手國際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自然-生物醫學工程》共同舉辦第三屆珠海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會議主題為“轉化影像學”(Translational Imaging),展現國際診療影像技術領域的最前沿科研成果。作為分子影像學界影響深遠的國際會議,珠海國際分子影像研討會已經成為中外專家互相學習交流的重要平臺和粵港澳大灣區閃亮的學術名片。
院士專家同論“術”,開啟創新學術盛宴
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教授,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歐洲癌症科學院院士Kevin Brindle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汪立宏教授,海南大學校長、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主任駱清銘教授,《自然-生物醫學工程》Josep PamiesCorominas編輯、中大五院院長單鴻教授和來自劍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哈佛醫學院和慕尼克工業大學等知名院校的權威學者,共襄學術盛宴。
據悉,《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是一本線上發表月刊,於2017年1月創刊,是自然集團旗下最年輕的子刊之一,刊登原創性研究和評論,對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面向在實驗室從事研究,以瞭解或抗擊各種疾病的科研人員、臨床醫生和工程師。該刊橫跨生命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學,涵蓋材料、治療方法和器材等領域,旨在理解、診斷或改善各種臨床和衛生背景下的人類健康問題,該雜誌2018年影響因數高達17.135。
臨床應用與基礎研究的橋樑
據介紹,分子影像學是對人或其他活體在分子和細胞水準的生物學過程進行可視化、特徵化和測量的科學,是醫學影像技術和分子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放射醫學、核醫學以及電腦科學相結合的一門新的學科。分子影像技術是臨床應用與基礎研究的橋樑,是實現轉化醫學的重要載體,對各類疾病尤其是腫瘤等重大複雜疾病的防治研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6月,中大五院院長單鴻教授帶領的分子影像團隊和胸外科手術團隊聯合攻關,採用近紅外螢光顯影系統實現食管癌病灶精准定位,成功開展了數例“精准導航下單孔充氣式縱隔鏡同步腹腔鏡食管根治手術”。據公開文獻搜索,中大五院針對食管癌手術的這一技術攻關,將“近紅外螢光顯影系統和單孔充氣式縱隔鏡同步腹腔鏡食管癌手術”結合,精准顯示食管癌引流區域淋巴結和胸導管的方法,為全國首例。
把疾病“看”得更清楚
大會主席、中大五院院長單鴻教授表示,作為當今醫學影像學發展的方向,分子影像學的優勢在於能動態客觀地定量描述啟動疾病發生的分子作用、促進疾病發展的基因表達、反映疾病預後的蛋白變化、評估治療效果的動態反映、設計研發新藥的靶點定位與機制研究等,這直接影響與變革了現代和未來的醫學實踐模式。
分子影像學通過特異性顯像劑、顯像技術方法,探查疾病過程中細胞和分子水準的異常,能在機體解剖結構改變前檢出疾病的異常,在探索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評價藥物的療效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分子影像技術還可評價藥物對腫瘤代謝、增殖、血管發生和凋亡的影響。這是小動物PET/CT分子影像技術的應用熱點之一。藥物開發過程中的體內抗腫瘤試驗,通常需要用到動物腫瘤移植模型。小動物PET/CT是評估腫瘤模型是否已建立成功的重要影像學手段。在腫瘤的分子生物學模型應用中,通常要根據腫瘤細胞的特點,選擇新的分子靶點建立相應的治療方法,或合成相應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新的藥物或治療方法的療效評價,是建立在腫瘤模型的基礎上來觀察的,小動物PET/CT為療效評價和腫瘤監測提供了有效觀察方法。
此外,分子影像對於心血管疾病療效預測、神經系統疾病早期診斷等也非常有效。比如,帕金森病進展時間較長,早期症狀隱秘,診斷困難,CT、MRI檢查常無特徵性改變。分子影像結合臨床運動和神經電生理檢查等綜合指標的分析,可以為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提供重要路徑,極大提高了早期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幫助醫生早期診斷心血管疾病和神經精神疾病。